当早晚的气温开始下降,凉风徐徐惹人沉醉的时候,我们知道,秋天已经来了。但P2P的多事之秋从未像今年的9月,来得如此迅猛。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,9月刚过去一周,已经至少有10家平台“出事”,其中超过一半涉及诈骗。9月7日晚间传来的某平台被查的消息,风声鹤唳,行业人人自危。
从7月份相关监管部门连续发文开始,行业已经嗅到了P2P监管的力度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,而多个平台连续被经侦介入,则更加凸显了行业监管的风向已变:
一.事后监管到事前监管。在此之前,只有当平台跑路、诈骗等问题暴露的时候,经侦部门才介入。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,在问题暴露之前,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行动。这种方式固然值得推敲,因为过早的介入极易引发恐慌,甚至是行业性的集体恐慌,从而波及一些规范化运营的平台,但从长远发展来看,行业应该欢迎这样的转变。
二.所谓的大平台或将成为排查的重点对象。从目前被查的平台情况来看,一些盘子大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平台也纷纷落马,给行业以及投资人以极大的震慑力。监管部门其实是在杀鸡儆猴,大平台尚且如此,小平台岂能高枕无忧?
祸兮福之所倚。对于P2P平台来说,如果非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想起配置消防器材,实际上则为时已晚。我们不必过分苛责监管部门的“任性”,反之,最迫切要做的,是反思一下自身还存在哪些问题。
这些问题至少包括这些:1.没做资金托管,平台可以随意触碰资金的;2.还在发假项目的,或者项目质量有待推敲的;3.风控体系不健全,或者保障措施还存在隐患的,例如还存在框架担保、关联担保,或者伪备用金的;4.还在依赖背景忽悠投资人的。
监管的日趋严格和常态化,意味着P2P平台不可能再自欺欺人的路上走得更远,唯一的应对之道,是真正的规范化运营。在此,笔者给平台的运营者一些建议,仅供参考。
一.做资金托管势在必行。前期发布的监管意见已经明确了对P2P平台做资金托管的要求,即使目前与银行合作的具体方案还未形成,至少平台可以选择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做资金托管。做资金托管才能从根本上形成隔离墙,杜绝平台的收直接伸向投资人的资金。这是行业的底线,不容践踏。
二.必须确保项目的真实性。“托管无用论”的信奉者认为,即使平台做了资金托管,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资金池,因为平台还可以通过发假标来自融。虽然笔者认为这种言论过于偏激,但在做了资金托管的基础上,保证项目的真实性是杜绝自融和资金池的另一层保障。
三.保障措施必须充分有力。保障措施其实是为数不少的平台最惯用的“障眼法”,如关联担保,框架担保等,保障措施其实是形同虚设。根据最新的监管意见,作为纯信息中介角色的P2P平台无需承担担保责任,平台将更多地与担保机构合作,应杜绝关联担保、框架担保;采用备用金模式的平台则应扎扎实实配置备用金,足额、真实、不掏空。
四.建立危机公关机制。如何做危机公关是个大命题,但如果连危机公关的重要性都没意识到,那到了火烧眉毛的那一刻,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。危机从来不会事先告诉你它什么时候到来,即使是自认为运营十分规范的平台,也应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危机公关机制。比如,在行业大的震荡影响到投资人心理的时候,通过何种方式给投资人以鼓励;在平台出现负面消息的时候,如何向外界作出解释,如何证明平台仍在正常运营。但从金融行业的属性来说,危机公关的成功与否根本上仍取决于平台是否真正规范合规,如果没有从制度上予以保障,危机公关其实也只是杯水车薪。
从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,我们应该对这种监管风向的变化持欢迎态度。毕竟,“野蛮生长”起来的P2P迫切需要规范,需要规则,需要一批真正合规运营的标杆平台,给予投资人信心,也给予行业继续前进的正能量。在行业出现困难的时候,任何言语上的解释,都不如放弃幻想,付诸实际行动。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,也不代表我们的价值判断。